代理官网的杏耀:期待春节成为中国电影的新开端
春节档首日票房排名前三的电影,逆时针依次是《流浪地球2》《满江红》《无名》
李建强
2023年春节对中国电影来说是一个吉祥的迹象。春节期间,7部国内电影有丰富的类型和风格:科幻小说、历史、体育、间谍兼容、戏剧、喜剧、悬疑、动画,展示了中国电影人积极进取的态度。同样,电影消费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氛围,新年第一天的总票房超过13亿元,不仅是
众所周知,由于三年疫情的困扰,中国电影一度跌入低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中国电影人终于迎来了一个期待已久的“小阳春”,不畏艰难,卧薪尝胆。然而,对于受到创伤的中国电影业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要实现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同时努力实现“数量合理增长”和“质量有效改进”。
先说“量合理增长”。
应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工业化改革以来,中国电影市场的供应大致保持平衡,近1000部作品的年产量基本上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然而,近年来,由于突发疫情等新形势,发生了变化。据1905年电影网统计,2022年只有300部电影(包括进口电影)上映,成为近年来电影制作和放映的底部。
总的来说,中国已经告别了产品短缺的时代,但在电影制作中却出现了产量漂移,这需要仔细分析和回答。必须看到,自新世纪以来,观众电影观看门槛越来越高,选择电影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消费思维越来越成熟,14亿人口市场,一、二、三、四级城市,1万多家电影院运营,8万多屏幕总量,电影内容供应不足,不能调动人们观看电影的意愿,也难以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也会影响电影的正常运营和屏幕的实际收入。
作品类型与此相连。电影上映100多年来,类型发展越来越多样化和丰富。经过长期的沉浸和影响,观众的类型意识越来越强烈和自觉。类型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导的标准化审美形式,不仅大大提高了电影制作效率,降低了制作成本,而且渗透到观众的观看行为中,成为决定公众观看选择的重要驱动因素。中国电影长期缺乏类型意识。经过几十年的产业化改革,经过电影人的努力学习和探索,类型的形式主义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但分布不平衡,类型不够丰富。近年来出现的新问题是,在传统类型风格需要不断发展的同时,过于依赖某些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的单一和贫困,抑制了类型建设的活力和多样性;近年来,甚至出现了“28”和“19”的极端现象。
这个新问题也值得关注。电影作为一个高度依赖上游资源供应的行业,不仅要有充足的作品和“合理增长”,还要有多种类型和完整的布局。任何类型的独特性都可能阻碍整个行业的活力,不能满足观众现实和潜在的多元化观看需求,只坚持鲜花,积极应对社会审美心理的演变,让丰富多彩的主导生产和消费,让变量游戏引领业务结构,有利于行业的整体进步和长期发展。
再说“质量有效提升”。
说到“质量”,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它只谈论主题、叙事、表达等内容元素。事实上,质量的内容远远丰满。它首先指向“形式”。“形式”对影像艺术来说太重要了。甚至本雅明也想说,与精神创新相比,电影应该首先倡导技术创新,因为只有实现技术创新,才能有精神创新。一百多年来,影院电影一直面临着形式上的双重竞争和挑战。一个是外在的,另一个是内生的。可以说,电影的各种内外元素一直在变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结束。
对于外部竞争,电影从来没有含糊过,也从来没有屈服过,军来将挡,水来土掩,面对各种冲击,或者借势赋能,或者调整适应,穿越深渊,穿越危险的海滩,依然稳坐艺术领域的“榜首”。正如塔尔科夫斯基所说:“电影是科技文明产生的第一种艺术形式,它呼应了极其重要的需求。人类必须有这个工具来提高他们掌握现实世界的能力。先天优势加上后天的调整,铸就了电影百变神偷、金刚不坏的身体。因此,我们不必太担心电影的外部环境。如果有一天电影面临危机,它的根基大多在于它自己。
目前面临的问题是,自20世纪80年代好莱坞完成“景观电影”和“高科技、高概念、高投资”以来,电影的表现形式一直处于相对恒定的状态,尽管由于数字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的引入、LED大屏幕和数字虚拟引擎技术的背景,电影的制作更加自由方便,甚至出现了引进片《阿凡达》、国产片《流浪地球》等令人惊叹的高概念大片,但其整体概念形式和叙事建构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李安反复强调:“我认为这部电影最大的魅力在于探索未知。因此,李安一再强调:“我认为这部电影最大的魅力是探索未知的部分。”这是一个需要新概念、新技术、新手段、新创造的时代,是一个需要从定量变化到定性变化、重生凤凰涅盘的时代。如何借助电影产业的升级和成熟完善的制作体系,提高整个电影产业链的治理水平,创造和制作更多的电影美,更多的工业属性,更容易与当代电影观众的心理成长产生共鸣,更容易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文明相互学习,继续推进和实现“质量有效改进”,这将是电影当前和未来不可避免的命题。
很难量化和准确把握“质量的有效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规律或无章可循。例如,根据人们的心理需求,几年前,研究人员通过建模证明了学习效率在“熟悉”和“意外”(秩序和复杂、无聊和惊喜)之间的最佳比例是85∶15.在这个比例下学习既不容易也不难,但速度是最快最适合人们内心需求的。显然,这项跨学科研究对艺术创作和欣赏也有意义。“质量改进”取决于“有效”和回声。15%的创新对作品来说并不是无法实现的。重要的是找到切入点,真正关注电影的优势、特点和潜力,开发各种新鲜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属于电影的独特性,其他艺术难以提供。从那时起,过去对“质量改进”的研究更加纠结于主题内容和技能手段的创新。事实上,这还远远不够。电影的游戏逻辑和观众的心理机制远非复杂和复杂。“质量的有效改进”不仅可以体现在主题选择内容、情感方向和叙事方式上,还可以体现在角色选择、桥梁建设和场景调度上,也可以体现在细节设置、音效和风格呈现上。只有独特、尽力、卓越,细致的艺术理念才能无缝焊接到图像的每一个“极小曲面”,为了形成更高、更可辨认的创造力和创造力,弘扬和扩大电影的“迷影”魅力。在酝酿整体突破的旅途中,实际操作的每一个地方和每一个“提升”都具有“质量”的真正意义,是不可或缺的历史积累。
因此,电影的高质量发展是工业生产实现供需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在电影的高质量发展中,“数量的合理增长”是基础和保证;“质量的有效改进”是指导和目标。两者不仅具有直接的同一性,而且相互作用。英国电影观察公司Gower Street据评估,全球电影制作将在2023年上升,但需要等到2024年才能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只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规模,中国电影就能化压力为动力,尽快走出疫情的阴霾。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