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耀代理注册:寻找工业主题与年轻观众沟通的意识形态桥梁
万茜在《大博弈》中饰演工程师钱萍
陶庆梅
今年以来,在电视屏幕上,我们隐约看到一种工业叙事在默默崛起。比如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庐山之歌》《沸腾人生》《大博弈》,久违的工厂,蓝色工装。……都出现在屏幕上。然而,目前,这些具有工业色彩的电视剧似乎更多地停留在工业主题的类型框架中,没有足够的叙事方式来超越主题类型,这使得人们对工业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不足以引起人们对工业叙事的集中讨论。
然而,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工业叙事将是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因此,当这些有意识地选择工业主题的电视剧出现在屏幕上时,评论家需要特别注意理解和分析这些电视剧的特点,并讨论它们的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工业主题电视剧的出现,在主题上,如果它不是对一段时间以来屏幕主导悬浮的工作场所戏剧的有力阻碍,至少是对主题类型越来越苍白和无力的有效补充。
现在所谓的职场剧大多是写字楼里的职场。诚然,写字楼的生活是当今年轻人生活的主要场景,但工厂是支撑中国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中国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在大众文化领域,职场剧本能地选择美丽的街景、高档写字楼、标准工作室、温馨的咖啡馆等作为物质对象。在一段时间内,这些职场剧确实塑造了白日梦,给了很多年轻人在大城市工作的动力。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向工作场所,白日梦逐渐变得悬浮——年轻人早就发现,没有人每天都爱上宜家的样板房,也没有人只是每天喝咖啡和阴谋。正因为如此,各种工业电视剧的出现,让我们在甜蜜油腻的大众文化中看到了中国生活的不同场景,看到了大型工业工厂和在工厂工作的工人。当这些与城市白领不同的场景和人物出现在屏幕上时,从主题到视觉,它们都是新鲜的,有新的可能性。
但在当前的创作环境下,能否创作出中国式的工业叙事,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很多职场剧都被吐槽为悬浮——恐怕根本原因是创作者不熟悉自己电视剧涉及的具体行业。比如《玫瑰之战》,虽然有美剧《傲骨贤妻》作为故事的基础,但太脱离了中国律师行业的竞争逻辑和办案流程,大牌演员救不了。目前,我们的工业电视剧似乎在创作方法上延续了类型剧的创作模式。比如《沸腾人生》,感觉就是把职场的故事放在工厂这样的特殊场景里。虽然以工厂场景和工厂发展历程为背景,但故事的重点是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现有的工业电视剧大多延续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情感模式,过于强调企业家的个人斗争和精神,忽视工业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中国工业的崛起不仅来自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也来自各级政府的推动。更重要的是,企业家及其团队的集体斗争。没有工人团队和工人的集体贡献,只有企业家精神,中国的工业叙事是无法支撑的。
比如电视剧《大博弈》。在这部以大型重工为原型的作品中,周梅森塑造的三位企业家孙和平、杨柳位企业家围绕谁能控制重型卡车整个产业链的博弈非常精彩。编剧在这部电视剧中塑造了三位不同的企业家:孙和平是当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代表,改革开始,改变国有企业生产效率低的问题,不断扩大企业发展空间;刘必须是基层崛起的代表,擅长资本运营,虽然不缺乏欺诈,但一般也想让中国企业越来越强大;杨柳作为国有企业集团的老板,更注重集团的整体利益,既要兼顾集团内部落后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平衡,又不能容忍孙和平把企业做大就离开集团。这三个人的竞争不仅是不同类型企业家的竞争,也是不同个性的企业家的竞争。这三个人的竞争不仅是不同类型企业家的竞争,也是不同个性的企业家的竞争。因此,我们在剧中看到的更多的是企业家的个性,这是企业家克服许多困难和突破包围的勇气。然而,除了口号减少员工、提高效率和扩大融资之外,我们看不到企业家想要经营的工厂的故事:改革开放之初工厂的困难是什么,如何创新工厂可以从濒临破产中迅速摆脱困境,很快在香港上市,更不用说工厂员工如何参与企业创新的过程了。在该剧的叙事逻辑中,似乎只要每个人都持有股份,工厂产品的技能就可以完全克服。对于今天熟悉中国工业艰难成长过程的年轻观众来说,这是缺乏说服力的。
相比之下,《麓山之歌》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庐山之歌》也以重工企业为原型。一开始,企业必须剥离不良资产,以重工换金融的方式拯救企业。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清楚地描述了工业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产品的核心技术由外国企业掌握。一旦企业依赖这一核心技术,外国企业将通过快速提价来提高生产成本;如果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取得一些突破,外国企业将继续以降价的方式挤压市场。在外企的压力下,在《庐山之歌》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企业领导的思考和奋斗,也看到了从工程师到工人的不情愿。在电视剧中,从宋春霞到金燕子两代的一线工人,不仅出于他们对工厂的感情,更出于他们对工业技术的热爱,以自己的技术能力,帮助企业突破国外的技术障碍,完成重新安装工厂的新生活。在这里,工人们不再仅仅是每个上任的厂长和书记因为减员增效而要解决的麻烦。他们不仅是被动等待救援的困难群众,更是热爱技艺、自强不息的新工人。当我们看到宋春霞国企业的干扰下,宋春霞仍然克服了各种障碍,用自己的双手完成了困难的汽车工作,让外资本恢复对中国技术的指控时,我们不禁尊重大国工匠。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尊重工人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叙事,《庐山之歌》在年轻观众中赢得了很多赞誉。如果原来的观众群体对改革英雄非常好奇,但在当今新的社会环境中,年轻观众可能不会对独特的改革英雄如此好奇。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庐山之歌》中高扬,对每一个普通个体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尊重,恐怕是与今天年轻观众沟通的密码。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剧等大众文化几乎必然会自动选择类型剧的结构。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工业电视剧很难立即摆脱类型剧的框架,突破原有的情感逻辑。然而,中国毕竟是一个具有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创作传统的国家。其文学艺术创作方法的多样性仍然给了我们突破精致编剧方法支持的类型剧的可能空间。当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时,当中国现代化引导我们探索人类文明的新形式时,我们的创造者,回到现实本身,了解工业企业自身的经营逻辑,寻找当前的工业主题和青年观众沟通的意识形态桥梁,工业叙事可能会创造中国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